| 关注我们: 加微博      加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

心理趣图摇一摇
心理游戏摇一摇

青春期逆反原因是什么呢?

发布时间:2013-08-08 浏览量:3573

青春期逆反原因是什么呢? 

青春期的逆反到底是由谁造成的呢?孩子自己?家长还是老师?还是这个社会?

首先从孩子自身的角度看:

青春期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心理和认知引发了其独特的行为。 

1. 张扬个性、凸显真我。青春期的孩子思维不断成熟,开始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认知事物和问题时仍然不能全面客观,而会出现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心理发展和自身阅历不能同步。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喜欢自我张扬,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别人的监护,更不容许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对其生活“指手画脚”,于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 

 2.了解未知的世界。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家长禁止某种行为而又不做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所以,越是被父母、社会压制的东西,越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正是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时候,对很多东西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当这些欲望无法得到认同和满足甚至被父母和社会压制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反抗,并千方百计地用其他方法了解自己的未知世界。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孩子在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没有正确方式方法的压抑的矛盾状态。而这种为满足好奇而产生的种种不当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构成了青春期叛逆的表现。 

 3.时代不同了,你我不一样。尊重是人们友好共处的基本原则,但是一旦对某人持有了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这时候的孩子无论行为还是情感上都有很强烈的波动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情绪特点是——对人不对事儿。“我就是看你不顺眼,看你哪都不顺眼!我爱他,我爱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在他们眼中有着“强烈而分明”的爱与恨,但这样的爱和恨往往带有主观倾向性,不能有效的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分析。家长帮孩子挑选衣服,可总不能达到孩子的满意,家长也生气,孩子也生气。其实并不是家长选的衣服不好看孩子真的不喜欢,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件衣服是家长选的,他们这时的心里不针对衣服只针对家长---“我都长大了,你的眼光真老土,烦死了,别老跟着我,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其次,从我们的家庭环境和家长教养来看: 

1、家庭。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不同,因为每一个家庭给予孩子的关爱不同。问题青少年往往出身于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当中,父母经常争吵,单亲,留守,因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等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让他们的心灵过早蒙上了一些生活重负留下的阴影,而这些孩子又没有更好的进行行为的引导和心理的疏导,最终导致了家长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2、家长。言传不如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面前,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许多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而且会觉得自己整天节衣缩食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可孩子就是不争气。其实,家长往往忽视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这些是孩子很难理解的。在家长成长的年代,物质条件相对贫乏,所以物质的满足是当时孩子最大的心愿,过年才能穿新衣,过生日才能有一个新玩具,开学才能有一个新书包,一次次通过物质的满足感受到幸福。而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里,若家长再以物质来给孩子提供所谓的幸福,无异于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因为现在的孩子,想要什么家长就会给买什么,再也没有了从前那种期待,从前那种幸福。家长觉得苦恼:自己辛苦的付出全都为了孩子;孩子觉得苦恼:没人理解自己,整天只会逼着自己干这干那。所以很多时候言传是无效的,有时还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感到厌烦。当双方都处于痛苦和难以相互理解的时候“战争”一触即发。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代沟。 

3、学习。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珍贵的不是经验而是经历。一些家长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从我们社会的角度来看: 

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施教任务而完成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  

当孩子没有人认同的时候,他一定会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因为他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信息时代的孩子,每天不加区分的接受着大量的信息,各种各样的传媒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传媒在信息选择、制作上为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这类群体的关照,无形中让他们对反叛角色产生强烈的崇拜感。

正是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和促进了青少年的叛逆行为和心理。



网友评论:共有加载中...条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